李小林

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高级专业顾问

协同构建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电子招标采购交易生态系统

电子招标存在的问题和前景

这五年以来在发改委以及八个部委的政策指导推动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看到了电子招标采购的勃勃生机。同时,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在这行业中有已经在研究思考的,例如必联吴总已经在研究平台经济学了,也有还处在观望电子招投标何去何从的问题。存在这样的状况主要面临许许多多矛盾问题,首先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各地政府部门在整合公共资源的平台,政府主导建设的电子化平台传统由来已久,已经有十多年。

2015年以后在发改委的政策指导下推动了第三方企业电子化平台的建立,但是从目前市场的状况来看,两者都有相应,一方面政府平台仍然占着主导的地位,另一方面市场主体仍然难以在目前的环境下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去发展。其中可以看到每一个主体都在思考自己的问题,就政府部门而言,这个平台是不是能够彼此持久也是问题,因为很多的政府由自售自制的形式转为政府皇粮预算的单位,也预示着能否持续运营发展的问题,它必须用财政的预算支撑发展。市场化平台也面临着由于政府的主导使空间很狭小,因此像代理机构小型企业如何去建设和应用电子化的平台和发展?就变成了一个难题,因为现在市场的空间相当的狭小。

究竟这个平台是应该由市场主体为主去建?还是应该由政府主导去建?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除了这些大问题以外,还有一系列由于电子化和传统纸质多种方式交织在一起的尴尬问题,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任何一方从目前的体验去看,似乎还没有真正感受到电子招投标发展带来的效益、效率,或者说便捷。我们的建设单位是否用电子化是一个问题,我们的代理机构是不是要建、联合建还是选择第三方又是一个问题。我们开发商面临着一次一次的开发,当然在这行业当中很多的研发单位其中有几个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之所以成为电子招投标平台,它有一个最大的显著特点是招标的特点决定或者说是工程的特点决定了招标的特点。单一的一次性的资源配置使我们这行业以至于电子招投标的发展,或者业态的发展成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或者按照吴总的说法我们还根本不存在一个新的业态,业态还没有形成,所以还谈不上生态,但是我们不妨用这个词来代替,就是各方都面临着这行业今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什么目标,目前处在一个什么定位和阶段,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和定位。

由于这一种单一性的一次性的资源组合,导致我们管理上的单一性没有一个平台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地方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我们遇到某一个项目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围绕着平台的研发、维护和使用,还没有形成产品化,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这就带来了后续研发、维护和应用的成本相当高,再说很多纸质使用的还没有退出,因此两种模式的并存和这种单一性的特点决定,目前这种电子招投标的状况还只能还处在一个起步的磨合阶段,我们忍受着磨合阶段的痛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首先我们要有一个认识,它是这业态刚刚产生的一种磨合,一个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之间的磨合,冲突是免不了的,过程可能比较痛苦。那么今后的机会一定是留给坚定执着的奋斗者。任何电子商务平台的成功者看他很辉煌,但是如果追溯十年、二十年的路,走过来十分的痛苦。

我们处在这个阶段时有很多人还在观望,我想说希望越来越大,问题你必须要正视去解决,我们对这些问题怎么看?是现在选择的一个主要依据。把这个电子招投标定位和电子商务平台定位对比出差别,对比差别以后你才会体会到电子交易平台的价值所在,也就是它成功发展路径的困难,也就是它未来发展的价值。

可以肯定地说,沿着现在的时代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脉络,如果说电子交易平台过去注重的是围绕政府主管主导的平台,为了满足政府管理招标采购程序而需要建立的平台不妨叫它平台,实际上它仅仅是一个信息化的载体,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概括为监管城市化,所有招投标的流程程序化,它的平台建立围绕着管理的需要程序化。这个程序、这个城市这一种模式一定会结束掉,否则从根本上讲我们招标的制度就面临着严重挑战。

本质上说招标是什么?招标是一次性的定制,这种一次性的定制是它的活力、是它的生命力。违背了一次性的定制的灵活,招标变成程序没有意义,最后就由电子商业平台可以取代你。之所以电子商务平台不能取代你,之所以招标投标制度能够坚持未来的法律法规,你就关注为了一次性组合和一次性定制而服务,所以当我们去看所有平台政府部门都把所有的程序定好了,因此代理机构面临的问题就是以后我们电子平台面临的问题。代理机构为什么说会第一次成为取消资格资质的单位和行业呢?因为社会和行业认为其的价值不大,为什么?因为代理机构过去站在一个不是第三方为业主服务而是站在一个为政府服务的角度,在坐北朝南是为政府而把关,因此政府认为这些事情都是政府干,所以政府发了很多文件,从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规范的文件到标准文本一直到评标的要素、权素全部都搞定,什么都搞定了你的价值在哪里?政府都给你干掉了,模式就是一杆化了、程式化了,不能在电子平台上重蹈覆辙了。所以政府部门在电子化平台上走老路,最后会失去招标的灵活。招标无论从资本标准、到模式设置全是一次化定制的模式,必须维持招标的灵活,今后法律制度的修改、国家的政策一定会沿着维护或者发展这种个性化一次性定制的路径。

如果互联网没有来,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办法,我们只能用文件、用条款,用这个不行那个审批来管理。那么现在互联网来了,首先很多人想到的,政府部门想到的是通过互联网管理是一方面,但事实上互联网融入到招标采购以后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管理,更解决了数据共享。数据共享不仅仅是为政府而共享,而且在这共享的平台上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可能把招标采购的灵活实现了个性化定制。正因为有一个平台的大数据支撑,不需要更多的条款规章来制约,招标的灵活个性化定制在互联网上就能够产生和发展,互联网之所以在招标行业能够持久和发展,除非招标制度改没了但是不可能。从十九大的报告到现在所有的国家顶层制度包括要坚持竞争性原则,要坚持公平竞争的制度、推行市场化和法治化等等,我们坚信这条路一定会发展下去、坚持下去,因此招标这种制度也必定会坚持,只不过它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而已。

从平台业务发展看,要监管程式化转为需求定制化;从平台的发展来看,过去是按照政府集中监管为中心、慢慢到了现阶段已经需要一个共享公共服务,也就是大数据的形成反复为各个平台、为各个市场主体定制服务,这就需要一个共享服务的产生。然后,到了这个阶段我们正在思考和研究推出下一步满足个性需求的发展,整个过程中它既不是为监管为中心过渡的,也不是为一个公共服务为中心,而是逐步转向个性需求为中心,或者换句话说去中心、多中心,这正好业务发展的逻辑跟互联网又是吻合的。按照网络结构的发展逻辑看,第一个阶段初步叫信息化,信息只搬到计算机上认同它叫信息化;逐步发展到现在我们讲平台化,但是这个平台在电子商务当中就叫平台化,研究平台经济学叫多边平台,吴总在研究。由于招投标的特点在于政府的管制和它一次性的特点决定,或者叫工业互联网,或者叫招标采购平台,它不是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有一个马云一个京东就够了,你搞那么多干什么?电子化平台是围绕一次性产品定制的,它有行业区别、有专业区别,有每一个项目的个性区别,这一些特点决定它不是一个平台能打天下,这也是这制度设计论证证明是正确的,不能搞交易一个平台打天下的模式,当然一个平台可以多行业的融合、多平台的融合,当然是专业定制的。沿着这想,如果现在两千多,再下一步有三千多,如果把这单页看成是一个平台,我们所需要的网络发展就是网络化,在一个平台上它会构成一个一个孤岛它形不成共享信息,它形不成整个的产业发展的环境和生态。或者说没有办法实现信息共享,没有信息共享就没有在以信息共享的支撑下就没有一体化的市场秩序,就没有一体化的法治和信用秩序。一体化的法治和信用秩序需要一体化的信息支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平台过渡到现在定义的网络化,这网络也可以看成全国也是一个大平台,如果在这大平台像宇宙一样你自己的平台就是一个节点,因此构成网络化的发展,又是一个我们要维护这生态发展的主要目前要考虑的。

沿着网络化向信息共享是实现的,但是下一步如何来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的问题?因此第二步要走向产业的工具化或者工具的产品化,这能够实现和落地整个我们认为的这行业的生态才能够真正培育起来。我认为这是一个网络结构今后发展的趋势和逻辑。

(一)公共资源交易的双重属性

为了讲这问题简单说一下,公共资源的双重属性。我们政府部门、我们很多在搞这行业的,往往一搞就是多搞,沿着传统的思维这平台什么东西都在里头,混合性功能或者换句话说它是一个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队长合在一起混合性平台,这是初级,这平台初级实施也在里面监督也在里头监督也在里头显然没有实现高效发展,显然也没有适应我们行业的发展。因此2015年发改委八部委的制度实现了分工,第一次分工平台就把公共平台和电子平台实现了分离,目前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分离,还有很多貌似分离还没有分离,最终达到良性的发展,这三个平台必然要分离,这是第一次的分工,分工以后就为实现这公共资源双重属性奠定了基础。不然你在想政府一个平台什么都是它主导的情况下,多种价值混合在一起,你无法去实现个性化的需求,无法实现个性化的需求回过来就无法实现招标采购自然的本质属性。我们讲很多招标制度以前的管理只强调管理、只强调反腐倡廉当然重要,反腐倡廉重要、信息共享接受社会公众监督重要,但是这一个实现只要平台共享信息就够了,但是它的自然属性是如何呢?它的专业和个性怎么实现?这是自然属性,招标制度存在这问题,我们代理机构面临的许许多多矛盾也是这样,怎么满足法律公平公正的需要,平台也一样面临着这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在一个平台上无法兼顾怎么能够实现既要共享实现兼顾,又能满足个性化要求不可能,从双重属性去分析,我们平台必须三平台分工。

由此我们还要明白一个建设工程的特性,建设工程除了公共资源的双重属性之外,还有一个固有的特性叫单一的定制,这就是招标的灵活,刚才讲过的。单一的定制不可比较,交易周期相当于建设周期,建设周期完了交易周期完,不是货完了交易周期就完了,因此周期长。它需要是一个什么呢?按照你的需求定制再来组织生产,先有需求然后按照需求去定制,这特点正好跟电子商务先有货物你去买相反。这一相反不要紧,所有的特点都来源于此,差别就在于此。因为你是现货,所以你只要解决一个供需对接,我这是什么东西,你要你来买,我解决一个是信息对称共享对接的问题,这是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任务,加一个第三方担保就行了。而电子交易平台不是,刚才讲过了,它是为一个需求的定制,要寻求的是通过招标来寻求一个定制方案,这个方案包括技术的、经济的、管理的、合同的、人才的、团队的等等,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这是工程特点,没有一个是一样,因此你的方案没有一个是一样。你的交易平台生命力在哪里?就是要寻求专业化的方案提供服务,这是我们所说的电子交易平台。它跟电子商务平台的差别,正在这前提下,我们在讲所有的电子所谓工程或者招标的电子平台要满足社会属性、资产属性的特性需求。同时这其中也体会到有一个问题需要思考,电子商务平台各大企业都在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但是这两条路不一样。其中一点就是沿着这路径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思路,今后招标的生命力的根在于什么?一次性定制的工程这样非标设备的定制,如果说是通用的标准简单的货物供需对接让电子商务平台去解决,换句话说电子商务平台慢慢的最后发展到一定的共享程度、对比程度,招标在标准通用货物里面所具有的生命力就会下降。

也就是换句话说,现在假如你在标准货物、通用货物招标一次试试看,招出来的结果很有可能比电子商务价格还要高,当没有互联网的时候,组织招标有一个相对的竞争比较;当有了互联网之后这种仅仅标准化信息对称的比较,招标的优势就不如电子商务平台了。你知道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就回过来想电子交易平台的不是这一条路,解决你的专业化个性化定制是生命所在,不能重复过去代理机构走过的老路,坚持这一个方向。

(二)传统电子招标采购交易管理平台缺陷

然后,我们看一看刚才讲的传统电子招标采购交易管理平台缺陷,就是各个平台之间还没有联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每一个市场主体跟平台之间没有真正在网上对接,每一个市场主体以及操作人员实际上都在线下,使用的是一系列自己输入、自己用U盘、自己纸质扫描,就是操作的主体和网络是隔离的,这个鸿沟没有消失过,平台之间是隔断,人和主体是隔断,这业态还远远没有所需要的网络化、信息化的整个生态。

所有这种信息平台也仅仅是为了满足政府监督管理的需要,而这种管理也好、规制也好、人工搬运也好、C2方式也好都是因为网络的割断导致的结果,好像电子招投标没有获得感,还存在许许多多的浪费,这就说明新的一个载体的方式发展和老的传统模式还在磨合,所以前景十分明确和方向明确。

(三)电子招标投标解决方案

沿着这思路我们下一步就要沿着国家顶层设计的制度,三平台实现分立的基础上沿着目前存在的这一些问题,要进一步的去解决。包括互联网的行动方案,把第一次的分工以及各个平台的定位很明确。我想说的几个就是第一次专业化分工的顶层设计的架构图,每次我们都强调凡是交易平台这里石化、电力、交通是一个示意,表明它必须是走专业化的路,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平台就一个专业,从目前来看也实现不了,但是这个方向是一定的,一个平台可以搞多个专业,但是模块,无论是从招标文件、资格条件、审查、评判办法要沿着思路去设计,今后你会发觉如果搞的太大,什么都搞你的效率就提不高,这就像现在的超市在云平台集聚以后,大超市变小超市一样。最后,这专业化一定是精细化小型、专业的定制的、个性的,甚至我们已经看到它的雏形,到最后代理机构花十多万拿几个工具就能完成整个的电子化交易,我们已经看到了。

公共平台参与跟其他的合作已经在有一定的实践成果,希望在今年明年更加的深入下去。电子化的几个平台沿着这思路去想是最后手里一个手机也能够完成全部的交易流程。

公共平台只解决一个信息共享,有很多平台想干干不了,无论是通道、信息大数据、产品发布,国家需要宏观数据也由公共平台来干,行政监督各司其职可以通过公共平台连接所有各地,只要入网一次就可以了,所以干过交易平台的都感到一个痛苦,到处要到这里对接那里对接,说比过去更痛苦,过去拿着文件跑,现在还不行,法定代表人要到现场刷脸。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有一个施工企业说腰里面揣了1260多个钥匙就是比过去的负担更重,过去拿了图拿了纸就够了,现在还要拿着钥匙还要拿着平台,如果有平台到处去对接,按照网络一体化的思路电子交易平台只要对接就够了,无论从高速公路还是哪个路口对接一次就可以了,无须跑到哪里。

招标采购业务在网络平台上以后,在任何一个平台监督机构不用变。它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过公共服务的交换,把信息仍然可以放到应该接受的监督机构去监督。网络构架好以后,本来的目的是要突破地域化、突破行业管理、突破政府限制、突破地域的平台,这就是意义。公共平台当然有一些地方是审核这都可以,公共平台有的跟监督平台建这也是可以,这是互联网的方案,这是公共资源的实施方案,预计在 4 月底出来。再把公共平台跟监督平台合一起,但是市场主体的交易平台这一次审改方案也是进一步明确,不得拒绝和排斥市场主体的市场化、专业化的交易平台,这个调子是肯定没有变。

给央企也再进一步明确了定心丸,央企的所有交易平台对接国际招投标公共平台,就是视同为纳入国家公共资源的平台体系,因此央企也不要到处再去找地方,一定要跟你对接。当然你落地的工程是不是能够在你这平台上跑还取决于地方的监管中心、公共资源平台能不能接受,所以这还有一个过程。但是我们看到政策、方向沿着这方向一步步推进。

(四)协同构建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电子招标采购交易网络生态系统

刚才讲过了沿着这思路的发展,网络化形成以后从平台到网络,网络接下来的第二次分工就是我认为的工具化。工具化的发展使得我们交易平台实现第二次的分工,什么意思呢?就是电子交易平台原来是从公共服务、从监督、从交易三者分离了,但是交易平台本身仍然是一个混合体,这个交易平台的混合体是什么呢?就是从信息的制作交互、集成发布都是它,而且交易平台仍然和很多的监管合一还没有分离的,这样一种业态仍然不能够符合互联网和招标采购的灵活需要个性化定制的发展业态。因此它必然的现在的实践中已经出来了,不是我们自己想象出来的。交易平台当中许许多多的工具可以形成标准化的工具,分类标准化的工具。注意公共资源审改方案当中这一次有两个字是特别有价值的,你们注意统一规则、统一数据规范前面加了分类,这也是专家跟我们反复坚持下写上去的,意味着统一的东西你必须尊重统一的分类统一的规则。不分类就体现不了专业化就难以实现个性化。这工具的定位无论我们现在在用的工程计价软件、BIM工具、招标文件、评标、投标文件等模块,当年在制定电子招投标的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的时候,已经经过专家许许多多的争论,那个标准和规范写的很明确,就是对于工具化的问题是不是要实现社会化和专业化的问题当时是有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这工具一定和交易平台匹配、绑定合在一起的无法分离,否则没有办法保证它的功能、安全、专业。实践证明很多的平台在这过程中已经认识到它首先想到的是为了安全需要,也就是说一家开发商开发了,开发之后不能把所有的东西让一个人开发。本来的工程计价软件由于它的先天产生在前,因此有别的开发机构来研发。所以由此思路为了安全它甚至于把评标、工程计价、清单,包括BIM技术的应用分离出来,实现专业化的模块,等到它进行专业化模块之后,逐步用分类的标准化去发展,最后把这模块甚至于每一个代理机构、每一个招标人最后用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整个招标的全过程。

这一步实现了代理机构不用再去想要不要建平台,要不要去用第三方平台,要不要几家去建。如果你不想业态方式变更发展,你仅仅为招标采购用上工具就够了。因此这定位的分工我们刚才说了,交易平台的定位就解决它的集成,数据集成、程序集成发布,然后把工具交给主体、交给招标人、交给代理机构、交给投标人,或许你花几万块钱,慢慢就是实现电子化的全流程。

这就是今后个性化定制的东西,也全是在工具上实现。工具本身就可以分类分专业,这种分类分专业也解决了工具化发展的一个最大问题,同时它产生了市场化产品化才是产业化标准化具备的条件。如果就开发平台而言,全国两千多个,最多三千多个,过去开发研发多的平台现在成为了负担,曾经为占领市场骄傲。但是它很难形成它的标准化和产品化,因此需求方很多,但是每一个需求方又不一样,这个时候开发商运行维护、迭代更新变成了高成本。如果把工具化分离以后,真正的工具定制以后、标准化也好、发展也好这会大大降低开发商的代价,使用者的成本定制的效率。

最大的问题是这两个分离,平台和工具的分离,最大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公共资源中心,政府主导的交易平台还没有放出来,还有不愿意放出来的前提下可以把工具放出来。把工具放出来之后,解决了个性化需要、便捷化实现,保留了集成的地位,所以这个方案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也能接受,我们调研中有很多愿意试验能接受。如果说单独一个第三方平台引进来,你把饭碗一旦截了,丢不掉吃不好,因为它是行政化财务预算没有运行,没有动力去深化服务,没有动力去改造,这两者都不满意,这样市场没有空间这也难以发展。这种纠结的状态不妨从工具分离开始,市场主体先满足定制化需要,等到政府有需要购买服务,它不愿意也可以引进第三方平台,再不行保留你的平台把工具拿出来多条路的发展这可能也是一条路。

最后说一下在整个的业态发展中新的技术又给了“互联网+”采购一个很好的挑战机会,应用互联网的区块链技术,政府组建是行政公信力背书,我管我负责你们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是我的。假如放给你第三方平台就有担心你会不会作弊,你不会做猫腻放在你这儿的数据放心吗?过去没有的问题,到现在变成问题了。曾经在十多年以前二十来年三十来年把这活交给代理机构去干怎么没有那么多怀疑,这行业就发展起来,有那么多问题证明错了吗?没有错。现在也一样,平台用市场化第三方平台这个怀疑那个问题,其实有许多的怀疑和问题是业态本质改造解决,也就是人家对你代理机构以前产生了许多质疑也是代理机构本身的素质也是有一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业态的发展主导方还是政府,推动着改革放管服改为事中事后的监管是一个根子,但是整个行业要认识到这问题,矛盾中慢慢发展,总在往前推是有希望。

区块链给了一个机会是什么?当整个行业交易平台不放心的时候,区块链上去之后用联盟、用互信、用技术支撑,是值得可信,用行政背书的平台还不一定可信,人家照样可以修改、可以作弊,但是用区块链的技术支撑使你不得不信,这样的话又能够提高第三方或者说企业整个“互联网+”招标采购的服务力、公信力和可靠度,这就是发展的机会。

总之我想说整个行业沿着社会公共属性的需要、或者招标项目个性化和商业化的需要,电子招标沿着这方向坚持下去,目前的问题正在解决或者相信它一定能解决,未来这行业一定是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

可能说的不当地方请大家谅解,谢谢。